Star Proof 色彩管理軟體

Star Proof專業處理RIP後的1-BIT TIFF文件。實現了一次RIP多次輸出的功能,被印刷廠和輸出中心廣泛採用。
Star Proof 是一套可以接受one bit tiff 檔案的數位打樣軟體,與其稱為色彩管理軟體,倒不如說是套分色打搞機來得貼切---Star Proof developer
色彩管理仍有諸多問題
色彩管理在理論上是一回事,做又是一回事。此項科技雖然推行了數年之後還僅止於雷大雨小的階段,到底是怎麼搞的呢?綜合多家使用廠商、代理商及研發人員的意見可以一窺端倪。
- 過去一直都是重視在開放式的色彩架構,所強調的是設備的特性檔案描述,缺乏真正可讓人滿意的色彩表現。
- 客戶永遠是無法滿足的,夠好的色彩(good enough color)已經過時了,精確(precision)的表現和複製才是真正客戶想要的。
- 做色彩管理還需要使用到儀器設備和軟體的成本太高了,在速度和成本上並不一定合算。
- ICC提供了色彩描述檔的標準溝通介面,但profile的技術仍然在進步當中,並未滿足現今使用者的需求
- profile要能滿足客戶使用的方便性,如可以控制灰色置換成份的量、可以調整顏色等,以增加使用上的彈性。
- 色彩引擎的技術仍有待加強。以最簡單的噴墨印表機對應至印刷機的技術而言,目前的軟體您給的分數是多少呢?相信大部份的人都不會太滿意。更遑論跨媒體了。
- 結合流程的色彩管理軟體已是趨勢,但在台灣還是不易看到穩定的資料交換格式,如PDF/X-1a檔案等,以符合流程的要求。
- 走 one bit tiff 路線的流程,對於目前的數位打樣軟體的運算時間太長,無法跟得上底片或版輸出機的產能
- 因此ROOM的流程該走向先解譯再過網的方式,以符合傳輸和設備的彈性等等,以避免給2400dpi的檔案無法讓2540dpi的輸出機採用。
- 配合實體數位打樣的相關軟體,如螢幕看樣的方式並沒有即時在台灣出現,導致整個流程都必須等到數位樣才出來時,有失設計者使用的便利性。
複製學理論反而讓色彩更逼真
在學術性的文章裡時常討論到一個問題,一個顏色的XYZ值得到之後該如何分色成為CMYK的資料。最基本的二條路線即是
- 以濃度學為基礎的方法,如經驗方程式
- 以色度學為基礎的方法,如內插法和挪克伯方程式等
姑且不論那一種方式比較好,基於以上所論及的現況當中,如果採用濃度的方式不但可以保證有好的色彩表現,且在量測上也沒有大礙。現今就有一款軟體特別計對 one bit tiff 流程的客戶設計了只要用濃度計就可做色彩管理的軟體。誰說色彩管理一定都是色度學呢?印刷科技打從一開始不就都是以濃度學為基礎發展至今,此技術已是相當成熟了。
Star Proof在流程中的定位示意圖